霍去病是不是被神化了,汉武帝为什么灭卫青九族

麦兜
麦兜 2024-02-24 13:51:01

为什么那么多人喜欢卫青和霍去病?给个理由吧。 不喜欢的也给个理由吧。

我是喜欢霍去病的,他的战绩和对历史的贡献就不用我再多说了,在那个年代几乎就是他们舅甥俩让汉民族重拾尊严。

我喜欢他的最重要的一个原因是这个天纵英才的身上有一种洒脱和傲气,他只管打胜仗,不去掺和旁的纷争。司马迁说他“少言不泄,有气敢任”,就是说“不多说话,有气魄,敢于任事”。这样的气质应该是在少年得志的人中不多见的。或许是因为他的身份和武帝的纵容宠爱,他似乎生活的没有一丝羁绊,潇洒又桀骜。官场里多的是小心翼翼唯命是从的以此来维持自己利益的人,而他不是,他连武帝都敢顶撞,他只依从自己的心。

他经常被人批评的一件事就是射杀李敢,我不是认同他杀人,只是想说,对于这种身份的人,想报复一个人,一般会用什么样的手段呢?像一吧友说的“明面上的笑意盈盈下暗藏杀机。所谓快意恩仇,只不过是小说家的想象”。可是霍去病,“杀了就杀了,让你看见,就是让你看见,又怎样!”

至于说到“盛名之下其实难副”和“悲情因素”,我觉得不如送给李广这个“笔杆子渲染出来的英雄”吧。因为他本身的不得志,他更多的被不得志的文人引用,名气大了点,其实真正能拿出来说的战绩没多少。“但使龙城飞将在”误导了多少人啊,龙城位于匈奴腹地,是卫青第一次参战的时候一举夺回来的,对匈奴的震慑相当之大,让他们知道从此汉朝也有了可以和他们抗衡的骑兵,从此匈奴在没有哪里可以称得上是绝对安全。跟李广其实没啥关系。

或许像楼上说的,“喜欢的人把他们神化了”,不喜欢的人也和我们一样有很多的理由,这只是我的意见而已。希望可以能够解答您的疑惑。

历史上的霍去病到底是被夸大还是被严重低估了?

霍去病,作为历史上的天才将领,有着卓越的功绩和本领,但是他的一生却像流星一般在天空急速划过一般,23岁的时候就英年早逝。

司马迁评价霍去病:直曲塞,广河南,破祁连,通西国,靡北胡。班固评价:骠骑冠军,飚勇纷纭,长驱六举,电击雷震,饮马瀚海,封狼居山,西规大河,列郡祁连。这一系列的评价哪怕已隔多年,如今的我们读起来依旧热血沸腾,霍去病的功绩和本领众所周知,但却有人认为是史书夸大其词,事实上,史书非但没有夸大,反而是被低估了。

首先只有十七岁的霍去病随军出征,独率八百轻骑穿插匈奴后方,两次功冠全军,受封冠军侯,真真切切的战功封侯,没有任何质疑。另外霍去病的队伍中,竟然有着很多匈奴人。十九岁的霍去病亲自主持两次河西之战,随他出征的汉军校尉(高级将领)高不识、仆多都是匈奴人,唯一不是的叫赵破奴。二十一岁发动的漠北之战,麾下九位高级将官,高不识、赵安稽、复陆支、伊即轩四位是匈奴人,复陆支和伊即轩这两人还曾经是匈奴的王。

很多人都知道,匈奴是一个野蛮民族,崇尚暴力和黑暗,想让他们臣服于一个汉人是很难的事情,但霍去病做到了,正是因为他具有着超凡入圣的统御能力,才能镇得住匈奴,匈奴人只服强者。资料记载,漠西之战霍去病俘虏匈奴人后当场收编整军为己用,河西匈奴最终全体归降汉朝,霍功不可没。

最后霍去病出征很少带资格老的汉将,虽然这样一来,霍去病可以为所欲为,一人指挥军队,但一旦镇不住匈奴人,他就只能死无葬身之地。不过令人惊叹的是,数次的汉匈战争,霍去病都安然无恙的回来了,匈奴人也都被收拾的服服帖帖的,不敢造次。霍去病死后送葬队伍从长安排到茂陵,大部分是匈奴人组成的,更为传奇的是:霍去病曾带几个亲兵就止住数万的匈奴人叛乱,如此一来,你是否觉得霍去病更加传奇了呢?

霍去病真的是所谓的天生战神吗?

霍去病真的是天生战神。他少年时期就善骑射,不拘古法,善于长途奔袭,骁勇善战,年少有为。霍去病,大汉知名皇后卫子夫和知名将军卫青的外甥,也是权臣霍光同父异母的兄长,他官至大司马骠骑将军,曾经多次击败匈奴,是汉朝有名的大将。

一、霍去病少年善骑射

霍去病少年时期就在打仗方面的天赋异禀,善骑射,汉武帝很喜欢他,就让他做了自己的近臣。汉武帝还曾经亲自教他《孙子兵法》的相关内容。而霍去病本人少年有志,一直想征战千里,于是17岁的霍去病就被汉武帝任命为校尉,两次随他的舅舅卫青一起征战匈奴。他所参与的战争斩获了很多敌人,年纪轻轻就得到了很多功名。

二、多次击败匈奴,封狼居胥

19岁的霍去病被焊武帝命名为骠骑将军,他两次率兵出击河西地区,与匈奴的单于儿子交战,后来重创匈奴,歼灭敌人近9000人。在夏季的时候,霍去病果断孤军深入,歼敌3万余人,俘虏了匈奴的五个王,五个王母,单于等等,大大打击了匈奴势力,从此汉朝控制了河西地区。公元前119年,年仅21岁的霍去病再次出征,深入漠北,大力讨伐匈奴,在狼居胥山举行了祭天礼,沉重打击了匈奴气势。从此,骠骑将军一战成名。

三、英年早逝

这样一个年少有为的大将军却有着悲惨的结局。公元前117年,汉武帝再一次准备战争动员,然而在准备的过程中,骠骑将军霍去病却突发疾病去世,年仅24岁,汉武帝被迫停止了对匈奴的作战。霍去病的死对汉武帝打击很大,汉武帝为了纪念霍去病的英勇事迹,让他陪葬茂陵,谥“景桓侯”。

这样一位年轻英勇的天生战神,年仅24岁就生病而亡了,真的太可惜了,亲爱的读者们,你们怎么看?

霍去病是什么神仙转世?

霍去病不是神仙 他的父亲是平阳县小官吏 母亲是平阳侯府婢女卫少儿 霍去病既不是世家大族也不是外戚家族 他完全是靠自己的本事打出来的

李广的战绩比不上霍去病,为何后人会更推崇李广呢?

不知道是何原因,国人对于那一些悲情英雄往往都很同情,所以历史上那一些豪情万丈而最后又悲剧结果的人物,往往投入过多的感情,对他们的赞誉远比战胜他们的胜利者多得多。

或许,我们的民族性就是这样,崇拜英雄,同情弱者,不以成败论英雄。但是,正因为这样的国民性,很多时候,一些一事无成的失败者也被带入悲剧色彩,很多的人往往把这个人带入自己的感情,以至于对这一些人的评价远远超过了这个人的真实情况,为他的遭遇感慨。

这其中,赞誉过高莫过于汉朝名将李广,因为司马迁文采飞扬的传记记载,这个一辈子征战匈奴而没有机会立功封侯的将军给后人留下了很多的遗憾,大多数的文人在失意的时候很容易带入自己的机遇,感慨没有机会。对于历史人物的评价。

翻看《李将军列传》,司马迁龙飞凤舞的笔下,虽然隔了两千年,我们现在读起来,一个活灵活现、勇猛刚强的汉朝将军有如天降,雄姿英发,正好刚刚射出一箭,彷佛穿越千年,直到我们的眼前正中敌人。

在边地几十年,自从结发从戎,从周亚夫平定七国之乱后,要么在边地做太守、握有军政大权,要么在朝中为卫尉,九卿之一,死后儿子嗣位。这在汉朝的当时不仅算不上失意,典型的成功人士,反而,感念他怀才不遇的后世文人,大部分都是穷困潦倒,一辈子不得志。

李广有没有失意之处?有,只有一个,那就是一辈子大小七十余战,但是始终没有军功封侯,汉朝的侯爵是要依照足够军功来册封,也就是直接斩首对方的首级来计算,整个汉朝非常严格,从不乱封,含金量很高。

所以,好男儿投笔从戎,争取封侯是当时至高无上的荣耀,可惜的是,从司马迁的记载中,李老将军几乎没有任何拿得出手的战绩,多次带兵出征,不是迷路就是无功而返或者全军覆没,根本达不到封侯的标准。

封侯成了李广的魔咒,为大汉征战几十年,始终没有获得他渴望的报仇,给人一种得不偿失的感觉,完全是个失败者。这样的人在历史上枚不胜举、多如牛毛,但是李广的特殊之处在于,太史公司马迁给他单独做了一个传《李将军列传》,整本史记才70个列传,当时之前的名将何止70。

这就给人一个错觉,李广的能力被埋没了,或者李广应该封侯,但是因为汉武帝的原因,始终没有给他应得的封侯,而且,司马迁关于李广的记载,事无巨细,射术如何高明,力气如何神勇、胆略、智谋如何出众,这一些简直活灵活现。

有了这样的层层铺垫、一路伏笔,直到最后立功封侯无望,绝望中自杀,完美地塑造了一个有心杀贼、无缘建功的英雄形象,可是,和他同时间的很多人封侯很容易,如卫青、如霍去病等人,这一些人出征不是大胜就是小胜。

甚至,跟随他们的很多人也都立功封侯,如李广的堂弟李蔡跟随卫青封侯、李广的儿子李敢跟随霍去病而赐爵关内侯,司马迁始终有意无意地给人一种错觉,李广无法封侯就是别人害的。

加上卫青、霍去病外戚的身份,受到汉武帝超规格的信任而把别人的想法引到汉武帝就是信任自己亲戚。这一些外戚也排挤李广,所以导致他无法立功,完美的坐实了李广受气包的形象。后世的文人,恰恰因为自己受到权贵的排挤,而无法一展雄才。

这一些因素的累积之下,后世文人变把李广难封何自己无法立功联系起来,歌颂李广而表达自己怀才不遇的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