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拉图苏格拉底爱情麦穗,苏格拉底和柏拉图关于麦穗的对话

麦兜
麦兜 2024-03-19 05:36:02

柏拉图式的爱情是怎么回事?

分类: 烦恼 恋爱

问题描述:

柏拉图式的爱情是什么意思,怎么理解?

解析:

柏拉图式的爱情有以下几种意义:

1.男女平等的爱情观.

2.纯精神的而非肉体的爱.

3.理想式的爱情观,即比喻极为浪漫或根本无法实现的爱情观.

4.在这世上有,且仅有一个个人,对你而言,她(他)是完美的,而且仅对你而言是完美的,也就是说,任何一个人,都有其完美的对象,而且只有一个.

人们往往都只关注2、3,其实1、4才是真正柏拉图式爱情的正解。柏拉图认为人们生前和死后都在最真实的观念世界中。在那里,每个人都是男女合体的完整的人,到了这世界我们都分裂为二。所以人们总觉得若有所失,企图找回自己的“另一半”。柏拉图也用此解释为什么人们会有“恋情”。在他的理论中,没有哪一半是比较重要的,所以,男女四平等的。而且在观念世界的你的原本的另一半就是你最完美的对象。他/她就在世界的某个角落,也正在寻找着她/他。

说这些,没有其他的意义,我相信爱情,我也体会这精神上爱的力量是多么伟大,我的爱情真的有点柏拉图的味道,我相信我正在寻找她,可是她究竟是不是我的另一半呢?也许不久就会有答案了。浪漫的爱情谁都想要,只要找到了她,我愿意融化她在浪漫的海洋~~~~

精神恋爱

柏拉图问他的老师苏格拉底:什么是爱情??

于是,柏拉图的老师苏格拉底带着他走到麦穗田。叫柏拉图从中选一颗最大最好的麦穗,但只能摘一颗而且不能回头望!

柏拉图觉得这太简单了。当他空手而回的走到老师面前时,老师惊讶的问他为什么会空手而回?于是柏拉图说出了空手而回的原因:当他走到麦穗田的时侯,

看见了一株看似不错的麦穗,原本想摘下,但回头想想:老师只限我摘一次,也许后面还有更好的呢!就这样走着走着,不知不觉就到了麦穗田的尽头,才发现自己的手中一株麦穗也没摘到!

于是苏格拉底笑笑了笑对柏拉图说:这就是爱情!!

我也觉得现实生活中的爱情和这个故事很相似,你们觉得爱情的定义是什么??

柏拉图式恋爱,也称为柏拉图式爱情,以西方哲学家柏拉图命名的一种异性间的精神恋爱,追求心灵沟通,排斥 *** 。最早由Marsilio Ficino于15世纪提出,作为苏格拉底式爱情的同义词,用来指代苏格拉底和他学生之间的爱慕关系。

柏拉图认为:当心灵摒绝肉体而向往着真理的时候,这时的思想才是最好的。而当灵魂被肉体的罪恶所感染时,人们追求真理的愿望就不会得到满足。当人类没有对 *** 的强烈需求时,心境是平和的, *** 是人性中 *** 的表现,是每个生物体的本性,人之所以是所谓的高等动物,是因为人的本性中,人性强于 *** ,精神交流是美好的、是道德的.

柏拉图式的爱情有以下的意义:

1. 理想式的爱情观 (比喻极为浪漫或根本无法实现的爱情观)

2. 纯精神的而非肉体的爱情

3. 男女平等的爱情观

4. 在这世上有, 且仅有一个人, 对你(你)而言, 她(他)是完美的, 而且仅对你(你)而言是完美的。也就是说, 任何一个人, 都有其完美的对象, 而且只有一个。

第一个意义最常被使用, 但其实是一个误解。不过既然大家都这样用, 也就算是另一个意义了。这误解来自于柏拉图的一个有名的著作"理想国"。该书探讨如何建构一个理想的国度, 因其或许过于理想化而难以实现, 故有人以此来诠释何谓柏拉图式的爱情。

第二个意义也经常被使用, 但基本上也是误解。这误解来自柏拉图的形上学, 他认为思想的东西才是真实的而我们看见的所谓的”真实世界”的东西反而不是真实的。

第三和第四个意义才真的是柏拉图的爱情观或两性观

柏拉图认为人们生前和死后都在最真实的观念世界, 在那里, 每个人都是男女合体的完整的人, 到了这世界我们都分裂为二。所以人们总觉得若有所失, 企图找回自己的"另一半"(这个词也来自柏拉图的理论)。柏拉图也用此解释为什么人们会有”恋情”。

在他的理论中, 没有那一半是比较重要的, 所以, 男女是平等的。而且, 在观念世界的你(你)的原本的另一半就是你(你)最完美的对象。他/她 就在世界的某个角落, 也正在寻找着 你/你。

我不知道,这样的爱情现在是否真的存在,是不是真的不现实或者真的只是在童话中才有。

柏拉图式的爱情

只是站在爱人的身边;

静静的付出,默默的守候;

不奢望走近,也不祈求拥有;

即便知道根本不会有结果,

却仍然执迷不悔,也就是这种不求回报的原因,

注定了它悲剧的结局;

最后

也只能是一条在远处守候的平行线;

只留下回忆中,美好的片段,

当作永恒!!

柏拉图哲学的核心是理念论.他认为,唯一真实的世界是永恒存在的理念世界,人们感受到的现实世界只是理念世界的反映.柏拉图把独立与事物和人们认识之外的一般的东西称为理念,认为只有理念才是真实的存在,因为它构成一个客观独立存在的理念世界,如善的本身,美的本身,正义的本身等.后来人们就把追求纯精神的行为称为"柏拉图式行为"

柏拉图式爱情只是柏拉图式行为其中的一个,还有其他很多,大家不能只想到爱情啊!

苏格拉底式的爱情是什么?

苏格拉底式的爱情是柏拉图式爱情的同义词,是以西方哲学家柏拉图命名的一种异性间的精神恋爱,追求心灵沟通,排斥肉欲。最早由Marsilio Ficino于15世纪提出,用来指代苏格拉底和他学生之间的爱慕关系。

柏拉图有一天问老师苏格拉底什么是爱情。苏格拉底叫他到麦田走一次,要不回头地走,在途中要摘一颗最好的麦穗,但只可以摘一次。柏拉图充满信心地去了。谁知过了半天他仍没有回来,最后,他垂头丧气地出现在老师跟前,诉说空手而回的原因:“很难的看见一棵看似不错的,却不知是不是最好,不得已,因为只可以摘一次,只好放弃,再看看有没有更好的,到发现已经走到尽头时,才发觉手上一棵麦穗也没有。”这时,苏格拉底告诉他:那就是爱情,爱情是一种理想,而且很容易错过。

有一天,柏拉图问苏格拉底:什么是爱情? 苏格拉底说:我请你穿越这片稻田,去摘一株最大最金黄的麦穗

与子书(五十四)爱情是什么

爱情是寻找一个彼此相爱的人,而婚姻只有爱是不够的,必须要找个正确的人。爱的过程是欣赏、喜欢到迷恋,遇到一个彼此吸引并喜欢的异性不难,难的是永久保持这种彼此喜欢并且在很久之后仍觉得这种选择是正确的。见多了曾经的轰轰烈烈在平淡的日子里消磨得没了色彩,激情的山盟海誓被残酷的现实击得粉碎,华丽风光的背后难掩虚荣消散后的愁云。为什么初识时的豪情万丈会转为婚后的淡然又暗然?为什么恋爱时的甜言蜜语到婚后就变成了不耐烦?为什么热恋时的一时不见如隔三秋到婚后打个电话都越来越简略?为什么两个深爱的、相约彼此牵手一生的男女会反目成仇?爱情到底是什么?到底什么样的感觉才是爱?

别林斯基说:“爱情,是两个相似的天性,在无限感觉中的和谐交融,在生活及忠实、善良、美丽事物方面的和谐与默契。”人们总是误把如痴如醉、疯狂的爱恋和入迷看作是爱情的表现,可实际上这只能证明这些男女多么寂寞,坠入情网,那不叫爱情。年轻时喜欢一个人,就是喜欢他的外表、谈吐、风度、社会地位,甚至还有财富、个人前途等等,但过许多年后终会明白,这些东西都是外在的东西,不是人的灵魂本身。

成熟的感情不是过家家,更不是一见钟情,说到底两个人结婚其实就是两种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的契合,但要懂得这个道理不简单。幸福的婚姻其实都相似,那就是两个人存在默契。之所以产生“默契”,是由于彼此有相同或者相近的“三观”,在生活目标、婚姻责任、双方角色、道德水准等方面,能形成共识,不苛求一样(完全一致的很少),但至少要兼容。没有这个共识,同一件事,不同思维方式的人,能得出完全不同的结论,鸡同鸭讲,生活总是处于一种矛盾和冲突之中,你认为很正常的东西对方认为不可理喻,你认为不能忍受的东西对方却习以为常,龃龉不断,一辈子痛苦不堪。

美满婚姻具备的要素:门当户对、性别角色正常、家庭文化相当、互尊、互爱、互敬、信任、亲密无间等。女人嫁人嫁给什么呢?嫁给性格、嫁给懂你、嫁给舒适(也就是经济实力吧)。男人呢,除了经济实力不做特别考虑之外,也是如此:娶的是性格、娶的是理解、娶的是女人和女人的温柔体贴。“门当户对”很不为现代年轻男女所认同,但“两个相似的天性”恐怕真的只在相似的家庭环境中才能培养出更多相近的地方。现代女性很有讲究女权的势头,但女权不是粗暴、生硬、男人婆、坏脾气和任性蛮横的代名词,许多强势女人得不到婚姻的幸福,主要原因便是角色定位的差异从中作乱,家庭里男人需要的是共同生活的女人而不是有能力有作为的女领导。

弗洛伊德理论认为,人的个性和世界观形成于6岁之前,所以遇到某人你并不完全接受他时,别幻想着你能改变他,你根本就改变不了。要么接受他,要么放弃他。

爱情是纯洁的不会附带任何外界条件的,而婚姻是有物质属性的。小夫妻也做好了共同奋斗亲手创造美好幸福生活的心理准备的,无奈贫贱夫妻百事哀,吵着吵着就把感情吵没了,怨恨憎恶与日俱增。婚姻的经营是一场磨合,磨合的过程有人几乎没感受到,有人却是痛彻心扉的。家庭背景,脾气性格,尤其是平时意识不到的性格弱点对人的支配、对异性心理的了解、人生观、金钱观等,都是重要的因素。婚姻中的男女会形成一个磁场,如果是良性的互动,那么磨合的齿轮会越来越好,双方都得到了满足和幸福;而如果是恶性的互动,只会带来恶性的循环,哪怕曾有过再多的恩情,也无法抵挡这恶性循环的杀伤力!

好品性有可能是装出来的。一个好男人、一个好女人不等于一个好丈夫一个好妻子。理念里好像是不好的人、品质恶劣的人婚姻没有好下场,其实不然,有时邻里街坊都讨厌的两口子却自己过的挺开心的。很多人在社交公共场合表现的很好,是大家公认的好男人、好女人;或者说在工作单位、在职场也有不如意,不过为了前途钱途都能压抑自己个性中的恶与冲动,维持自己好人的一面。但回到家庭,则不需要伪装、不需要再戴面具,自己个性脾气中的真实与不受抑制就会跑出来,所以有很多在工作时象只乖猫的人,回到家也可能变成老虎。

优越感终会成为爱情杀手。一方因为有较好的家庭出身、经济收入、漂亮的外表、光鲜的经历,在相处中总是不自觉的占上风,流露出一中自我优越感,爱情是一种欣赏,但不会有人欣赏和崇拜这种优越感。优越感意味着你比她高一等,她低你一等,你高级,她不那么高级,你素质高,她素质低,总之她总是不如你,她总是在你面前低三分。结果便是要么她忍气吞声加固自己坚强的自卑,要么顽强拼搏直到足够强大然后演绎另个版本的陈世美,承受不了,便只好上演劳燕分飞的通俗版了。

真正的爱是包容而不是放纵,爱是关怀而不是宠爱,爱是相互交融而不是单相思,爱是百味而不全是甜蜜,爱是一辈子的事,真爱是一种从内心发出的关心和照顾,没有华丽的言语,没有哗众取宠的行动,只有在点点滴滴一言一行中你能感受得到,爱就是那样平实那样坚定。反之发誓、许诺说明了它的不确定,所以,永远不要相信甜蜜的话语。

《牵手》

因为爱着你的爱

因为梦着你的梦

所以悲伤着你的悲伤

幸福着你的幸福  

因为路过你的路

因为苦过你的苦

所以快乐着你的快乐

追逐着你的追逐

因为誓言不敢听

因为承诺不敢信

所以放心着你的沉默

去说服明天的命运

没有风雨躲得过

没有坎坷不必走

所以安心的牵你的手

不去想该不该回头

也许牵了手的手

前生不一定好走

也许有了伴的路

今生还要更忙碌

所以牵了手的手

来生还要一起走

所以有了伴的路

没有岁月可回头

2013.11.04

麦穗理论:柏拉图与苏格拉底关于爱情与婚姻的对话

        古希腊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柏拉图问他老师苏格拉底:什么是爱情?苏格拉底就让他到麦田里去摘一颗全买田里最大最金黄的麦穗来,只可向前走,不能回头并且只能摘一颗。

        柏拉图于是按照老师说的去做了,结果他两手空空回来。老师苏格拉底问他为什么没有摘?他回答说:“因为只能摘一次,又不能回头,其间即使见到一棵又大又金黄的麦穗,但总感觉比它最大最金黄在前面,走之走之就走出了麦田里,最后那一棵最大最金黄麦穗就错过了。

      苏格拉底笑着说:“这就是爱情。”

      过了一段时间,有一天,柏拉图问苏格拉底:什么是婚姻?苏格拉底就叫他到一片树林里,砍下一棵全树林最大最茂盛的树,同样只能砍一次,同样只可以向前走,不能回头。

      柏拉图于是照着老师说的话做。这次,他带了一棵普普通通,不是很茂盛,也不算太差的树回来。苏格拉底问他:“怎么带这棵普普通通的树回来呢?”柏拉图回答老师:“有了上一次的经验,当我走了大半路程还两手空空时,看到这颗树也不太差,便砍下来,免得最后又什么也带不回来。”

      苏格拉底又笑着说:“这就是婚姻!”

祝各位亲朋好友爱情婚姻,幸福美满!世界杯精彩,爱情婚姻更需要精彩!

柏拉图摘麦穗的故事是什么意思

有一天柏拉图问自己的老师苏格拉底什么是爱情。苏格拉底并没有正面回答他,而是把他带到了一个麦地旁,让他在这片麦地里摘一个最大最黄的麦穗回来给他。但有一个要求,只准往前走,不准后退。

但结果柏拉图两手空空的走出了麦地,苏格拉底问其原由,柏拉图老实的说:“因为不能回头,所以我一直不确定自己身边的是不是最好的,总认为最好的还在前面,但后来发现,后来的还不如之前的好,所以自己什么也没有摘到。”苏格拉底笑着说:“这就是所谓的爱情。”

后来,柏拉图又问老师什么是婚姻,苏格拉底同样的让他在一片树林里走一遍,同样的让他找到一个最大最粗的树回来。同样只准向前,不准回头。这次,柏拉图带着一个很普通的树回来了。苏格拉底问他为什么带回来这么平凡的树,柏拉图答道:“我一路上是错过了很多又大又粗的树,但我怕自己前面的树比现在的还小还差,所以就选了支较为平凡的。”苏格拉底说笑着:这就是婚姻。

扩展资料

柏拉图式爱情,也称为精神恋爱,只爱灵魂不爱肉体的一种方式。以西方哲学家柏拉图命名的一种人与人之间的精神爱情,追求心灵沟通,排斥肉欲,理性的精神上的纯洁爱情。

最早由Marsilio Ficino于15世纪提出,作为苏格拉底式爱情的同义词。

哲学界对爱情的定义是理性的,所以它包容了如:道德、责任、义务等等这些充满人类理性光芒的社会化的衍生物。

柏拉图认为:“当心灵摒绝肉体而向往着真理的时候,这时才是最好的。而当灵魂被肉体的罪恶所感染时,人们追求真理的愿望就不会得到满足。当人类没有对肉欲的强烈需求时,心境是平和的,肉欲是人性中兽性的表现,是每个生物体的本性,人之所以是所谓的高等动物,是因为人的本性中,人性强于兽性,精神交流是美好的、是道德的。”

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哲学家中最有影响的人,而在他们两个人中间,柏拉图对于后代所起的影响尤其来得大。

柏拉图著书以他的老师苏格拉底之口表述说,当心灵摒绝肉体而向往着真理的时候,这时的思想才是最好的。而当灵魂被肉体的罪恶所感染时,人们追求真理的愿望就不会得到满足。

在欧洲,很早就有被我们中国人称之为“精神恋爱”的柏拉图式的爱,这种爱认为肉体的结合是不纯洁的是肮脏的,认为爱情和情欲是互相对立的两种状态,因此,当一个人确实在爱着的时候,他完全不可能想到要在肉体上同他所爱的对象结合。

柏拉图坚信“真正”的爱情是一种持之以恒的情感,而惟有时间才是爱情的试金石,惟有超凡脱俗的爱,才能经得起时间的考验。柏拉图在对话录《会饮篇》中提到最崇高的爱情是精神之爱,是爱的双方对真善美的共同追求。

而美国的社会学者对“柏拉图式的爱情”是只有神交的“纯爱情”,还是虽有形交却偏重神交的高雅爱情,也众说纷纭。

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即柏拉图认为爱情能够让人得到升华。对一个活得高尚的人来说,指导他行为的不是血缘,不是荣誉,不是财富,而是爱情。世上再也没有一种情感像爱情那样深植人心。一个处在热恋中的人假如作出了不光彩的行为,被他的父亲、朋友或别的什么人看见,都不会像被自己的恋人看见那样,使他顿时苍白失色。

参考资料:柏拉图式爱情-百度百科

请教苏格拉底关于爱情麦穗的那段名言原文

柏拉图有一天问老师苏格拉底什么是爱情!

苏格拉底叫他到麦田走一次,要不回头地走。

在途中要摘一棵最大最好的麦穗,但只可以摘一次。

柏拉图觉得很容易,充满信心地出去。

谁知过了半天他仍没有回去。

最后,他垂头丧气出现在老师跟前诉说空手而回的原因

很难得看见一株看似不错的,却不知道是不是最好的,

不得已,因为只可以摘一株,

只好放弃,再看看有没有更好的。

到发现已经走道尽头时,才发觉手上一棵麦穗也没有!

这时,苏格拉底告诉他:

“那就是爱情!”

之后又有一天,柏拉图问他的老师什么是婚姻~~

他的老师就叫他先到树林里,

砍下一棵全树林最大,最茂盛,最适合放在家作圣诞树的树。

其间同样只能砍一次,以及同样只可以向前走,不能回头。

柏拉图于是照着老师的话做~~~~

这次,他带了一棵普普通通,不是很茂盛,亦不算太差的树回来。

老师问他,怎么带这棵普普通通的树回来?

他说:“有了上一次经验,当我走到尽头还两手空空时,看到这棵树也不太差,便砍下来。

免得错过了后,最后又什么也带不出来。”

老师说:“这就是婚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