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起杀妻求将是真的吗?,吴起杀妻求将文言文翻译注释

麦兜
麦兜 2023-09-19 14:36:01
\

吴起杀妻求将、为子不孝和好色的人格缺陷为这位文武全才的将领增加了人生污点,也成为文人墨客诟病的对象:此外,对于吴起执法严格、不近人情,用兵杀伐无度,造成横尸遍野、生灵涂炭的行为也多有非议。

吴起为什么当不上丞相

吴起是卫国人,因为喜欢兵法,有曾经跟着曾子上过学,后来在鲁国做事。他是一个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的人。由于齐国来犯,自己的妻子是齐国人,因此得不到鲁君的信任,为了这次出人头地的好时机,吴起杀掉自己“爱”妻。最后获得领兵作战的机会,一举打败齐国,一战成名。

不知是因为齐鲁大地重视仁义道德还是有人嫉妒吴起,不久之后有了一些关于吴起大逆不道、杀人越货的谣言(亦或是真的)。谣言猛如虎,最终鲁君把他辞退了。

这一辞不打紧,让魏文侯捡了个大便宜。吴起去投奔魏文侯。魏文侯问李克吴起怎么样。李克告诉魏文侯吴起“贪名好色,善于用兵打仗,连著名的军事家司马穰苴也比不过他”。好色没关系,贪名就能用心做事,因此魏文侯起用吴起,吴起也争气,一口气拿下了秦国的五座城池。因此名声更胜。

吴起在担任魏国西河长官的时期里,声望很高,而魏国设立丞相没有选择他,而是选择了贵族田文。吴起哪受得了这个,于是对田文说:咱俩比比谁的功劳大,可否?田文答曰“可以”。吴起说:统帅三军,能让士兵舍身忘死,使敌人不敢打我们的主意,这一点咱俩谁强?田文说:我不如你。吴起说:管理文武百官,安抚黎民百姓,充实国家府库,这一条咱俩谁强?田文说:我不如你。吴起说:镇守西河,使秦军不敢向东进犯,韩、赵两国也都老老实实地靠拢我们,这一条咱俩谁强?田文又说:我不如你。吴起说:既然三个方面都不如我,可你的官职却比我大,这是凭什么?田文说:当君主年少,国内疑虑不安,大臣不能归心王室,百姓也不信任朝廷的这种时候,全国上下眼睛都盯着你呢?还是盯着我呢?吴起沉默片刻说:大家的眼睛都盯着你。田文说:这就是我的职位要比你高的原因。这时吴起才明白自己是比不上田文的。

吴起为什么比不上田文呢?原因很简单,那就是田文是魏国的贵族。魏文侯死后,魏武侯即位,在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国君的更替是一件很微妙的事情,搞不好就要有重臣叛乱或者取代国君,因此魏国上至大臣,下至黎民对时局持有观望态度,田文做为贵族当上丞相,说明了魏国贵族是认可魏武侯的,所以田文虽没有什么战功,但他的贵族身份就比吴起那屌丝身份重要,你吴起再厉害也只是个将军,还是被鲁国给辞退过的将军,名声也不好,人家田文却是名正言顺的贵族,影响力巨大,一举一动都能左右魏国局势。故而吴起不如田文。

吴起最后又被排挤到了楚国,在楚国当上了丞相,可惜最后却被乱箭射死,以惨死告终。历史也许有很多巧合,吴起死后的若干年后,出现了一位叫做白起的军事家,外号“人屠”,以坑杀降卒著名,最后被秦王赐死。此二位叫“起”的军事家都是一样的心狠手辣,为达目的不择手段。连结局都差不多,都是不得善终,一个惨死、一个自刎。也许这是他们为自己的心狠手辣付出的代价吧。

吴起为求功名不择手段

中国古代谈起“不义之人”, 往往要列举以下坏典型──易牙蒸子媚君、吴起杀妻求将、杨广弑父篡位。不过史家论及春秋战国时的兵家,又通常将孙武、吴起并列。吴起出仕鲁、魏、楚三国均建奇功,且留下用兵治国的《吴子》启迪历代兵家。军事才干如此受推崇的吴起,道德上却备受质疑,在今天,他的经历同样能引发人们去思考如何处理功利追求与道德底线的关系。

辉煌与阴影,都集中到这个引发千年争议的名将身上。

在群雄争霸的战国初期(约公元前440年),吴起出生于备受强邻欺凌的弱邦卫国。在他年少时,家境即由富庶走向败落,这种环境造成了他求胜心强,热衷功名,却又狭偏易狂的心理。据史籍记载,吴起为出仕送礼而耗尽家财,结果一官未得,反受同乡讥笑。他由此狂怒,竟杀死非议自己的30多个邻人后逃往鲁国,临行前声言不做卿相不还家。

此后,吴起求学于儒家大师曾子,却因在母亲去世时不回家吊丧,被注重孝道的老师逐出。于是,求官若渴的他便横下一条心在鲁国从军,悉心攻读兵法,并在齐军来攻伐时拜见鲁君献策请缨。鲁国人见他岳父家是齐国名门,不愿重用,吴起便斩下妻子首级,换来鲁君封他为将统军,也由此留下千古骂名。

吴起也确实是个军事天才,弱小的鲁军经他训练统领,竟一战便击败在春秋战国时素称强大的齐国。不过作为孔子同乡的鲁人不齿于吴起之德行,擢升他的鲁君看到此人如此心狠手辣也深感惊悸,不久便把他辞退。吴起转投魏国,被正准备变法求强的魏文侯起用。

吴起在魏26年,“曾与诸侯大战七十六,全胜六十四”,同时又“辟土四面,拓地千里”。任魏西河(今陕西省境内)守将时,一再以少量兵力击败庞大的秦军,占据了黄河以西700里之地,使原来强大的秦国一度岌岌可危,魏国变成战国头强。

魏文侯死后,武侯即位,吴起又不受信任,转而投奔楚国,被楚悼王任为相,仅一年便创造了“南平百越;北并陈蔡,却三晋;西伐秦”的显赫成就。这个外来户仕途上一步登天,又提出种种变法措施,招致楚国众多贵族嫉恨。悼王刚死,那些大家贵族便招呼弓箭手围住前去致祭的吴起。尽管吴起临危显智谋,趴在了按礼教神圣不可侵犯的故王遗体上,期冀弓箭手放过他,孰料乱箭还是如雨点般射来,吴起身中数箭,倒地而亡。楚肃王继位后,严格按照楚国的法律“以兵器触及王身者,夷三族”,挨个追查当初箭射楚悼王尸体者,找到了70余家,全部满门抄斩。吴起这一死法,也算为自己报了仇,拉上了好些垫背的同死鬼。

在列国争霸时,吴起每到一地都能强军兴邦,确有过人之才。他的著述除《吴子》外大多散佚,却仍留下“内修文德,外治武备”的谋国强军之道。吴起还认为“争名”、“争利”、“积恶”、“内乱”是引发兵祸之源,虽只论及肤浅表面,仍可谓在世界军事史上最早探索了战争的社会根源。

而另一方面,吴起所到之处均引发非议并最终被谋害,固然是因变法得罪了既得利益集团,其个人道德缺失的因素也不容忽视。据记载,吴起为将时曾“亲裹赢粮,与士卒分劳苦。卒有病疽者,起为吮之”,不过从他对亲人也无情无义的行径来看,此类举动不过是笼络下属的手腕。当时被吮疽的士兵的母亲知道此事忍不住哭起来,然而不是感激而是悲哀,认为儿子受此拉拢定会送命。

以春秋战国的孙武、吴起两位著名兵家相比,著述孙胜于吴,武功吴过于孙,但后人往往尊孙武而轻吴起,正是因为德重于才。纵观千年的统军征战经验,军界公认仁、信、智、勇、严齐备,方具名将之风。古时虽有“谋大事者不拘小节”的辩辞,然而身为将帅,想服众仍需注重个人操守,才能全方位塑造良好素质。若只讲权谋而鄙视道义,虽可得功利于一时,从长远看必然滋生毒化社会风气和败坏军人武德的负面作用。吴起在史册上留下令后人赞叹的武功,但其为争功名不择手段,却应视为古代兵家遗产中的糟粕。司马迁在《史记》中对吴起的结论可谓一语中的,那便是——“以刻暴少恩亡其躯。悲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