蔺相如完璧归赵的故事,蔺相如完璧归赵的故事用一句话概括

麦兜
麦兜 2023-09-20 15:39:02

秦昭王坐在章台上接见蔺相如,蔺相如捧璧献给秦昭王。秦昭王大喜,把宝璧给妻妾和左右侍从传看,左右都高呼万岁。蔺相如看出秦昭王没有用城邑给赵国抵偿的意思,便走上前去说:“璧上有个小红斑,让我指给大王看。”

秦昭王把璧交给他,蔺相如于是手持璧玉退后几步站定,身体靠在柱子上,怒发冲冠,对秦昭王说:“大王想得到宝璧,派人送信给赵惠文王,赵惠文王召集全体大臣商议,大家都说:‘秦国贪得无厌,倚仗它的强大,想用空话得到宝璧,给我们的城邑恐怕是不能得到的。’商议的结果不想把宝璧给秦国。我认为平民百姓的交往尚且不互相欺骗,何况是大国呢!况且为了一块璧玉的缘故就使强大的秦国不高兴,也是不应该的。于是赵王斋戒了五天,派我捧着宝璧,在殿堂上恭敬地拜送国书。为什么要这样呢?是尊重大国的威望以表示敬意呀。如今我来到贵国,大王却在一般的台观接见我,礼节非常傲慢;得到宝璧后,传给姬妾们观看,这样来戏弄我。我观察大王没有给赵王十五城的诚意,所以我又收回宝璧。大王如果一定要逼我,我的头今天就同宝璧一起在柱子上撞碎!”

蔺相如手持宝璧,斜视庭柱,就要向庭柱上撞去。秦昭王怕他真把宝璧撞碎,便向他道歉,坚决请求他不要如此,并召来主管的官员查看地图,指明从某地到某地的十五座城邑交割给赵国。

蔺相如估计秦昭王不过用欺诈手段假装给赵国城邑,实际上赵国是不可能得到的,于是就对秦昭王说:“和氏璧是天下公认的宝物,赵王惧怕贵国,不敢不奉献出来。

赵王送璧之前,斋戒了五天,如今大王也应斋戒五天,在殿堂上安排九宾大典,我才敢献上宝璧。”秦昭王估量此事,毕竟不可强力夺取,于是就答应斋戒五天,请蔺相如住在广成宾馆。

蔺相如估计秦昭王虽然答应斋戒,但必定背约不给城邑,便派他的随从穿上粗麻布衣服,怀中藏好宝璧,从小路逃出,把宝璧送回赵国。

秦昭王斋戒五天后,就在殿堂上安排了九宾大典,去请赵国使者蔺相如。蔺相如来到后,对秦昭王说:“秦国从穆公以来的二十几位君主,从没有一个坚守盟约的。我实在是怕被大王欺骗而对不起赵惠文王,所以派人带着宝璧回去,从小路已到赵国了。况且秦强赵弱,大王派一位使臣到赵国,赵国立即就把宝璧送来。如今凭您秦国的强大,先把十五座城邑割让给赵国,赵国怎么敢留下宝璧而得罪大王呢?我知道欺骗大王之罪应被诛杀,我情愿下油锅被烹,只希望大王和各位大臣仔细考虑此事。”秦昭王和群臣面面相觑并有惊怪之声。

侍从有人要把蔺相如拉下去,秦昭王趁机说:“如今杀了蔺相如,终归还是得不到宝璧,反而破坏了秦赵两国的交情,不如趁此好好款待他,放他回到赵国,赵惠文王难道会为了一块璧玉的缘故而欺骗秦国吗!”最终还是在殿堂上接见蔺相如,完成了大礼让他回国。

蔺相如回国后,赵惠文王认为他是一位称职的大夫,身为使臣不受诸侯的欺辱,于是封蔺相如为上大夫。秦国没有把城邑给赵国,赵国也始终不给秦国和氏璧。

蔺相如完璧归赵评价

完璧归赵的举动真的合理吗?事实上,我们就当时秦、赵两国的实力对比而言,这无异于一场刀口上的舞蹈。

蔺相如作为一个门客,先是激起了秦王占有欲,后又以有瑕为由威逼秦王,偷偷将和氏璧送回赵国。

这一系列的举动,是建立在他作为赵国使者的基础上进行的,而和氏璧这样一件器物与彻底激怒秦国、葬送国运相比,孰轻孰重,一目了然。

当然,蔺相如成功了;但是倘若秦王以此为口实,大举入侵,又入之奈何呢?

事实上,在完璧归赵的次年,秦王便命白起攻打赵国,夺取了代郡光狼城。

当然,从这一点上看秦王并未举国讨伐,又颇为幸运。可是正如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所说:为赵王爱数寸之玉,丧国士之贤,贪无用之器,贻宗庙之忧,人臣爱君如是哉!

为了一个器物,却要赌上国运,将国家置于危险境地,哪里有这样为君王办差的?

作为一个史学家,司马光治史严谨,在评价完璧归赵时,他并没有遵循司马迁的评价,而是从赵国、从赵国的整体角度来阐述了他的观点、看法。

无疑,这一观点是“有资于治道”的。而《资治通鉴》之所以能够被冠以“帝王之书”、“权谋之书”的名号,莫不是因此。

这部三百多万字,记载了1300多年历史的的史学巨著,在其传播中也是拥簇众多,顾炎武、曾国藩都是称赞有加,甚至就连毛主席也曾17次批注《资治通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