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彰为什么拥护曹植,曹彰为何不反

麦兜
麦兜 2023-10-21 19:09:01

曹植曾深受曹操器重,后来为何丧失了世子之位呢?

长期以来曹植和曹丕的世子之争一直是三国爱好者讨论的重点,相比于曹丕,曹植的确更加有才,更加受曹操的青睐。可是为什么最后继承曹操衣钵的却是曹丕呢?下面我就发表一下自己的看法,供大家点评。

首先其实能继承曹操衣钵的并不是只有这两个人,比如曹冲、曹昂、曹彰,这些都是可以承担大任的贤能之人。但是曹冲死的太早,曹昂为了救曹操死在乱军之中,而曹彰志在边塞,讨伐外族镇守边疆,所以挑来挑去就只剩下曹植和曹丕两人能够委以重任了。

而且这两个人里,曹操其实最初还是更倾向于扶持曹植上位的,这就不得不谈曹植非同寻常的文学造诣了。可以说曹植的文学水平在曹操的所有儿子中名列前茅,曾传天下才华十斗,曹子建独占八斗,这也是曹操引以为傲的。但是我们一定不能走入的一个误区就是“文才等于政才”,才华是一个母文件夹,母文件夹里有很多子文件夹。而曹植就属于文才文件夹爆满,而政治文件夹空空如也的那种人。

曹植得曹操喜爱,得手握兵权曹彰的支持,很多曹操手下的大臣也在曹植后面站好了队。但是三国我们都看过,最后坐上皇位的却不是曹植,那曹植是怎么把这一手好牌打的稀烂的呢?

一、曹植的支持者动作幅度太大

曹植得到曹操的青睐不光咱们知道,那些大臣看在眼里心里都跟明镜似的。以杨修和丁氏兄弟为首的曹植集团,为了让曹植可以顺顺利利的当曹操的接班人。甚至出手除去了曹丕门下的毛玠。尤其是杨修深入世子之争的漩涡,曹操对此自然会有很大的成见,而且会算到曹植的头上。

曹操最后决定立曹丕的时候,甚至还授意除掉杨修,给曹丕铺路,可见杨修已经触及曹操的逆鳞了。

二、曹植自身情商不高

曹植这个人有条件自己不知道好好利用,有文人的一身臭毛病,啥也不走心,还酗酒成瘾。喝醉以后什么话都干说,什么事都敢干,建安二十四年曹操想要派曹植去营救受困的曹仁,结果曹植上演了一手“醉不受命”功劳送给曹植,曹植都接不住,活得太随性。甚至有一次喝醉酒后,乘坐王室车马夜闯司马门,影响非常的不好,这就让曹操非常的不满,自毁前程的行为让人觉得他没脑子。

结果曹操大怒,处死了掌管王室车马的公车令,也失去了对曹植的耐心。

三、曹丕的政治手段高超

说到底谁才能决定世子之位?那肯定曹操,你就是全世界都说你好,曹操不点头你都坐不上那个位置!所以做得再多不如往曹操心里做事,举一个例子,我们都知道曹丕逼死张绣的事情。

按理说张绣投降曹操之后,曹操对其礼遇有加,彰显了自己心胸宽阔的格局,这不是好事嘛?其实不然,曹操要恨死张绣了,就因为张绣的突然叛乱,曹操损兵折将,还死了一个爱子曹昂,也让曹昂的生母离曹操而去。曹操几次去请,夫人都不回来,说张绣让曹操赔了夫人又折兵一点也不为过。

但是曹操又想收拢人心,又不能显得自己心胸狭隘,这股火就一直憋着。曹丕洞察到了,如同当初许褚怒砍许攸一样,曹操嘴上骂你,可是心里喜欢啊。曹丕主动把脏水给自己泼了,曹丕更加沉稳更加懂得进退舍去之道,自知自己没有曹植有才,不得曹操喜爱。但曹丕步步为营,不去打曹植的注意而是在曹操这里下功夫,再加上曹植给机会,曹丕也就一步一步走到了曹植头上。

要我说曹植这个性格的人,生在盛世可能会是一个负有盛名的浪漫主义文学家。但是生在三国乱世的曹植就注定是一个悲剧角色,他不是一个合格的政治家,甚至说他都不是一个政治家。

其实我们历史上有很多名气很大但仕途不顺的人,比如李白、杜甫、辛弃疾、苏轼等人。所以这更加证明了有文采不代表他在政圈里玩得转,遥想曹植之才七步成诗“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的千古绝句也流传至今,想来也是可惜了。

总结起来,曹植失败的原因就这么几点,猪一样的队友,神一样的对手,自己还没有以一挑十的实力,最终惨败!

曹魏太子之争,有哪些人支持曹植呢?

曹操统一北方后,继承人问题逐渐成为困扰他的一大难题。

曹操共有嫡子四人,即曹丕、曹彰、曹植、曹熊。其中曹熊体弱多病而早夭,曹彰虽然勇武但无意参与继承人之争。所以曹操的选择范围主要限于曹丕和曹植。

曹丕、曹植各有特长和优势,这让曹操陷入选择困难症。曹操的办法,是让曹丕和曹植相互竞争,以自己的标准来判断谁能胜出一筹。同时,曹操鉴于袁谭、袁尚兄弟阋墙导致袁氏灭亡的教训,不准手下的文武官吏介入曹丕和曹植的竞争。

但即使如此,还是有很多人明里暗里地为曹丕或曹植提供支持。支持曹丕的人,《三国志》中记载得很多,但实际上,支持曹植的人也不少。除了《三国志》明文记载的曹彰、杨修、丁仪、丁廙之外,还有一些史书讳言其事的人,需要经过一番分析解剥,才能发现他们曾经支持过曹植的蛛丝马迹。

荀彧是曹操早期最重要的谋士之一,称之为“首席军师”也不为过。但荀彧晚年结局凄惨,被迫饮药自杀。

一方面是因为政治追求不一致,曹操企图代汉自立,而荀彧则努力维护汉朝的存续,两者的矛盾迟早要爆发出来,另一方面,荀彧也介入了曹丕和曹植的竞争,他和儿子荀恽都支持曹植,因此触犯了曹操不准手下文官武将与曹丕或曹植“阿党比周”的忌讳,终于导致他与曹操的关系彻底破裂。

所谓“曲礼事彧”,意思是曹丕曲意逢迎,以礼事荀彧。曹丕礼事荀彧,要曲意为之,也就意味着,礼事荀彧不是曹丕的本意。为什么会这样?答案只能是,荀彧支持曹植,不喜欢曹丕,但荀彧曾是曹操高度信任的心腹之人,所以曹丕只好委屈自己。

《三国志·荀彧传》又载,荀彧长子荀恽,“(荀)恽又与(曹)植善,而与夏侯尚不穆,文帝深恨恽。”

荀恽支持曹植,遭到曹丕的忌恨,仅因娶了曹操的女儿(曹丕称帝后封安阳公主),才得以保命不死。荀恽与曹植相善的时候,荀彧已死,但荀彧生前既然支持曹植,自然也会指点荀恽,让荀恽继续保持接近曹植。荀恽在目睹父亲的失势和身亡之后,愈加感到家族的危机,他跟紧曹植,指望着在曹植成为皇帝之后能重振家声。可惜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深谋远虑如荀彧,也有失算的时候。

为何曹操心中更偏爱曹植,最后却选了曹丕,是因为能力吗?

曹操偏爱曹植,主要喜爱的是曹植的才气。当时的儒家思想传承,选继承人在嫡长子继承天下的条件下,作为曹操的孩子,由于曹操的大儿子早战死,曹丕和曹植都有机会的,特别曹操就非常有文采,所以才气很重要,能力当然很重要。要知道曹操的继承人是一方诸侯的领导人,下面还有很多的跟随者和子民,需要各方面的综合能力来衡量是否可行的。

其实曹操最属意的继承人是大儿子曹昂,曹昂一直在陪着曹操四处征战,能力也受到曹操手下的所有大臣所认可。不过,在宛城之战中,曹昂为了曹操而付出了性命。后来曹操比较中意的继承人就是曹冲了,曹冲很小的时候就展现出聪慧能干的一面,曹操很欣赏也认可可以培养曹冲作为继承人,可是不幸的是曹冲十几岁就病故了。

剩下的有资格作为继承人的只有曹彰,曹丕和曹植。曹彰本性就是喜欢作战,早早的排除在外。而曹丕和曹植两人都在曹操的继承人候选中。本来曹植才气很高,曹操很喜爱,可是通过培养发现,曹植为人过于洒脱散漫,带领曹操的班底是十分不适合的。而曹植从小就开始习练弓马,也一直跟随曹操处理政务,各方面处事非常的张弛有度。

相比较曹丕和曹植而言,曹丕的各方面能力综合在一起要比曹植全面很多,更适合作为继承人。而曹植除了才气以外,其他方面平平,曹操的一切交到曹植手里的话可能很快就败完了。因此最后曹操还是选择了曹丕作为自己继承人,而曹丕做得也相当不错,在政治上、军事上、文学上的造诣都很高。

曹操的儿子曹彰,拥兵十万都没登上皇位,曹操时候是谁继承了皇位呢?

曹操逝世后,由曹操与正室卞夫人所生嫡长子曹丕继位,史称魏文帝。

在曹操二十五个子嗣之中,先后出现于曹操视野里的储嗣候选人有四位:曹昂、曹冲、曹丕、曹植。最能当得太子者人选至少有二位,刘夫人所生长子曹昂和环夫人所生曹冲。曹丕是曹操的次子,曹昂死后,曹操还曾打算传位其庶弟曹冲。

曹冲是个神童,五六岁时智力已经“有若成人”。且曹冲天性仁厚爱人,常常为不慎犯了过失的臣下设法解免,“赖以济宥者,前后数十”。为此,曹冲深得曹操的宠爱,但曹冲十三岁患病夭折。在他死后,曹操曾对曹丕说:“曹冲之死是我的不幸,但却是你的大幸。”曹丕后来也常对人说:“如若曹冲仍然健在,将没有我的太子之位。”

曹冲死后,有实质意义竞争储嗣候选人的只有曹丕、曹植二人了。不久,曹丕同母弟曹植以风流文采而展露头角,深受曹操喜爱。于是就发生了曹丕、曹植兄弟间的立嗣之争。

曹操长期在立嗣上狐疑不决,难免不影响下属。时间一长,下属间渐渐形成了拥护曹丕和拥护曹植的两个集团。拥护曹丕的有贾诩、崔琰、司马懿、陈群、桓阶、邢颐、吴质等人,拥护曹植的有丁仪、丁廙、杨修、孔桂、杨俊、贾逵、邯郸淳等人。他们各自结为党羽,设计谋、造舆论,尔虞我诈,互相倾轧。

拥护曹植的杨修出身东汉名门“弘农杨氏”,是个智谋过人的奇士,又身为曹操的主簿,消息特别灵通,对曹植十分有利,在他出谋画策之下,曹植在这场争夺战中渐占优势,有几次机会能当上太子。但因为曹植行为任性,平时不注意节制自己,而且还醉酒擅闯司马门,终为曹操所不悦。

建安二十二年(217年),曹丕运用各种计谋,在司马懿、吴质等大臣帮助下,在继承权的争夺中战胜了曹植,被立为魏王世子。建安二十四年(219年),曹丕作为储君驻守邺城(今河北临漳县西),魏讽密谋攻邺,与之同谋的陈祎自首,曹丕率众平定变乱,诛杀魏讽。曹丕作魏太子时期,积极组织文学团体并参与鼓励文学创作,使得同类唱合诗赋作品由此而兴,成为建安文学发展独有之气象。

延康元年(220年)正月,曹操逝世于洛阳,曹丕从邺城至洛阳继位丞相、魏王,改建安二十五年为延康元年。十二月十日,汉献帝正式禅让帝位,曹丕三次上书辞让。辛未,曹丕登受禅台称帝,改元黄初,改雒阳为洛阳,大赦天下。

扩展资料:

魏文帝曹丕(187年冬—226年6月29日),字子桓,豫州沛国谯县(今安徽省亳州市)人。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曹魏开国皇帝(220年—226年在位)。魏武帝曹操次子,与正室卞夫人的嫡长子。

曹丕自幼文武双全,博览经传,通晓诸子百家学说。建安二十二年(217年),曹丕击败了其弟曹植,被立为魏王世子。建安二十五年(220年),曹操逝世,曹丕继任丞相、魏王。同年,受禅登基,以魏代汉,结束了汉朝四百多年的统治,建立了魏国。

曹丕在位期间,采纳吏部尚书陈群的意见,于黄初元年 (220年)命其制定九品中正制,成为魏晋南北朝时期主要的选官制度。而且平定了青州、徐州一带的割据势力,最终完成了北方的统一。对外平定边患,击退鲜卑,和匈奴、氐、羌等外夷修好,恢复在西域的建置。

黄初七年(226年),曹丕病逝于洛阳,时年四十岁。谥号文帝,庙号高祖(《资治通鉴》作世祖),葬于首阳陵。曹丕于诗、赋、文学皆有成就,尤擅长于五言诗,与其父曹操和弟曹植,并称“建安三曹”,今存《魏文帝集》二卷。另外,曹丕著有《典论》,当中的《论文》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有系统的文学批评专论作品。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曹丕(魏文帝)

曹彰当初拥兵十万,他为什么不反曹丕?

以为你曹彰并没有造反的野心,也没有造反的机会,曹彰虽然是一个勇猛的将军,但是他并不适合做一国之君,曹操选择继承人也是在曹植和曹丕两个人之中选择,并且曹彰的理想也是做一个将军,曹彰身边也没有足够优秀的而谋士来能辅佐他成为一国之君,所以曹彰最后虽然有十万兵力,但是他没有选择造反。

曹操晚年的时候已经病的很严重了,并且曹操在去世之前就非常相见曹彰一面,但是这一面还没有见到,曹操自己就已经去世了,他们父子两个连最后一面都没有见到,这对于他们来说是一个很大的遗憾。后来曹彰就问贾逵他父亲的玺绶在哪里,曹彰这样问其实就是在问曹操把他的位置传给了谁,结果贾逵并没有告诉曹彰,并且还一句话把曹彰给顶了回去,这也是很多人认为曹彰想要谋反的一个原因。

曹彰其实应该并没有谋反之心,曹彰虽然打仗勇猛,但是关于政治上的这些事曹彰还是一个小白,曹彰之所以会这么问贾逵应该也只是好奇而已,并且曹彰从来都没有谋反的迹象,就连曹丕也一直把曹植当作自己的竞争对手,曹彰只适合当一个将军,曹彰并不适合做一个帝王。换句话说如果曹彰真的有造反的野心,那么他会这个光明正大的问贾逵这个问题吗。

并且曹彰和曹丕还是兄弟关系,他们之间是由血缘关系的,虽然在古代兄弟相残的事情有很多,但是他们兄弟之间还是又感情的,并且当时如果曹彰造反了,那么孙权和刘备肯定是不会放过这个机会的,他们两个肯定会趁着曹彰造反的时候对曹丕发起总攻,这样一来,曹操打下来的江山就没了,曹彰也不是一个笨人,他自然知道问题的严重性。